无名小卒
级别: 普通人

[1693]

精华:
3
发帖: 5221
威望: 1 点
银纸: 34069 蚊
贡献值: 0 点
福气: 0 点
: 〖白社会〗
在线时间:1410(小时)
注册时间:2006-12-05
最后登录:2011-12-10
|
转贴香港电影和外国电影的特点
0
香港电影的特点: yh!vl&8M 3月19日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刊出了香港导演许鞍华的访问。一向直率坦白的她谈到新作《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时说:“姨妈这个人物,我一直觉得很像我自己,我一直害怕跟不上这个时代。”其实害怕跟不上时代的,何止许鞍华一人?她这句话一语道破的,是香港电影一整代人的心结。 ybkN^OEJ zt6ep= 对香港人来说,回归十年是一个被历史张开的血盆大口不断吞噬的过程。选择留下来的香港电影工作者逐渐发现,他们无法抗拒大叙述,大历史的诱惑。他们醒悟到,要跟上这个气势磅礴的大时代,他们的作品必须要在某方面或在若干意义上与中国,大中华的历史和文化产生某种联系或结合。 e2F7G>q:5 d_hcv|% 香港电影工作者的这种心态,当然包括了精密的商业计划和经济利益的考虑。毕竟中国的庞大市场所触发的“马可波罗想象力”,的确令人想入非非。大中华、大叙述和大历史令香港电影工作者悠然神往,更关键的原因在于他满足了他们内心一种深层的心理需要——希望得到一个可靠、完整文化身份的确认,以及成为一个拥有辉煌过去和璀璨未来的伟大整体的一部分。 :r=_\? : Tl?yGF 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香港电影回归十年来的寻寻觅觅、跌跌撞撞是一个“重新创造自我”的过程,倒不如说它是一个以其独特方式,尝试与大中华、大叙述和大历史结合的过程。香港电影作者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香港电影的所谓“香港性”诠释、转化为一种从未言明、含义暧昧的所谓“香港中国性”或者“中国香港性”。这当中自然涉及“香港性”与“中国性”的概念及定义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个诠释、转化的过程几乎无可避免地是一个翻译的过程。 tDVdl^# c i>=45@J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说过,诗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遗失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EFT OUT IN A TRANSLATION)。在香港电影被翻译成中国或者大中华电影的过程中,被稀释甚至丢掉的就是香港电影的主体性和香港性。这就是香港电影近年来一沉不起的真正原因。 *WG}
K?"/ ~Otf
" < 的确,如果今年香港电影有一个大方向和总体策略,那就是试图用它的“香港性”来兑换“国际性”、“亚洲性”和“中国性”。在这方面,可举的例子多不胜数。徐克在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从《笑傲江湖》到《东方不败》,从《黄飞鸿》到《英雄本色》第三集到《刀》,在刀光剑影、拳脚相加和子弹横飞的背后,都可以看到香港这个城市的身影在晃动,脉搏在跳跃。 *qBZi;1 ){~.jP=-# 徐克的世界是江湖,而江湖就是一个利益取缔价值,生存凌驾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原型。反观他拍于2005年的《七剑》,这个香港人心领神会的江湖已经彻底被一个行侠仗义的世界所取代。片中的黎明在一班来自内地与南韩的演员中呆若木鸡,显得格格不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Wi<Fkzj |Rc#Q<Vh| 陈可辛在回归前一年拍的《甜蜜蜜》堪称香港爱情电影的经典。影片最高明之处是用香港性来诠释中国性,借两个大陆新移民的悲欢离合,将香港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的无根,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微妙感情联系,写得荡气回肠。 AJmzg 2)YLs5>W% 可是回归后,他野心更大的《如果•爱》却舍本逐末,不但挥别香港,并硬要将北京当成巴黎,但这种人工化的浪漫又怎么会感人?陈可辛找金成武来扮演香港电影明星,张学友扮演中国大陆导演,韩国演员池真熙扮演一个旁观者角色,根本就是一种文化身份的错乱。最恰如其分的只有扮演大陆明星的周迅。对香港的电影工作者来说,中国已变成了唯一的真实。 xl$ Qw' 511q\w M 毫无疑问,麦兆辉与刘伟强的《无间道》是回归十年来最具香港性的香港电影。令人扼腕的是,他们的《伤城》一方面为香港的失落叹息伤感(那些将城市的郁结和郁闷捕捉得异常传神的空镜头,以及梁朝伟为报仇而丧失身份,埋没自我的主题),另一方面又几乎是不能自己地加入“改造香港”的大工程——拍一部圣诞节的大片,也要找来内地的徐静蕾和中日混血的金成武。而最要命的是,他们扮演的都是香港人。说到底,所有香港电影都只有一个主题——香港。当香港不再香港,香港电影变得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又有何稀奇? oxZ(qfjS QNY{pk i^(<E0vS (XQG"G%U6W o\N}?Z,Kk S6
*dp68 国外电影的特点: >8so'7(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C[8#Q-:
yI)2:Ca*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RD^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