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l 何光元展示自己粗糙得像树木一样的手。
}M9R5!=q OIT9.c0h hN~]$"@2 ▲何光元在山坡上筑了一个土窑。
$-Ud&sjn .iDxq8l 烧炭工艺几乎与唐代一样 山林保护和开发使卖炭翁将成历史
q?Jd.r5* ;H%&Jht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卖炭翁》这首诗将一个烧木炭老人的形象定格在了人们脑海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唐代兴盛的烧炭业。
)+'De j _r?4k 近日,本报记者在湖北采访时得知,卖炭翁这个古老的职业延续了数千年之后,在当地依然存在。但随着当地山林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新一轮资本的“上山下乡”运动,传统的卖炭翁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X)-9u 8 "K.Xo G4|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湖北大山之中,探秘当地最后一代卖炭翁的生活。
}P
u|%\ !^o(?1 文、图 本报记者何涛
bu;3Ib3\ pHW
Qk z( 《卖炭翁》这首诗里的主人翁生活在唐代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现代卖炭翁早已远离都城,隐身于更偏僻的山区。
k>W5ts2+ ^qs{Cf$ 隐身于更偏僻的山区
zjyj,jP h)O<bI8 55岁的何光元是湖北省麻城市黄土岗镇小漆园村的一名农民,也是一位现代社会的卖炭翁。小漆园村地处高寒山区,属湖北省级重点扶贫地区。
s_`PPl_D$K <tT*.nM\ 4月4日中午时分,本报记者驱车前往小漆园村。一路上景色宜人,沿途散落着不少景点。快到小漆园村时,望见远处的山坡上冒出一股白烟,随行的当地农民阿豆用手指着冒烟处称,那就是烧炭的地方。 ”
9u3~s< *O`76+iZ|_ 出炭时“脸烤得受不了”
SvlS4C c=S-g 9J 何光元在山坡上筑了一个土窑。土窑的选址按照就近取材的原则。筑一个土窑非常迅速,“5个人用了一天,花了400元的工钱”。筑窑是个技术活。如果窑筑得不好,很可能会塌窑,或出现烧不透或烧成灰的情况。
3
cd5g ,zCrix
3 站在窑前,何光元讲述了土窑的结构,除了一个装柴门和一个出炭门外,窑的顶部从左到右分别有三个眼:分别为扯火眼、包眼和落后眼。点火后,在3 个火眼的作用下,窑内堆放的柴木会反复烧遍。这种烧炭工艺与古代一样。
o_2mSD! AR<'Airi: 每天早上8时,何光元从家里出发,走了一个小时山路来到土窑前开始劳作。
8vN} v3HV& #3:;&@#
早上9时开始装杂木入窑。土窑仅有1.5米高,何光元从一个直径只有40厘米的窑口里钻进去,弯着腰坐在窑里把一根根杂木摆好。
:+1
S+w Y,v8eOo45S 点火需要一个半小时。一窑炭烧制的时间约为24小时,第二天中午11时出炭。其间,他还到附近山上去砍杂木,并背到窑前。
?}QHEk:H "@xF(fyg 出炭时,何光元用一个头部带着铁钩的竹竿把烧得通红的木炭一根根拉出来。窑内的温度非常高,每次都会“脸被烤得受不了”。
>E;&SX 0:W*_w0Ge 被拉出来的炭被立即放到沙堆里掩埋,直到冷却后再刨出来。
PB
!\r}Q 3I)!.N[m 传统烧炭业面临消亡
mp_(ke xg'FC/1LD 何光元说,他从10多岁就跟着师傅学烧炭。最开始他是给大集体烧窑。当时每个生产队里有两三个窑, 村里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烧炭翁。但现在村里烧炭的农民已经寥寥无几了。传统的烧炭业在当地面临着消亡的境地。
cZ(7/Pl :!vDX2o)\ 何光元烧制的木炭主要是卖给当地人取暖,但由于越来越多人开始用电来取暖,导致炭卖不起价钱。“100斤150元。”
{FR#je kcH?l 目前,小漆园村的山林大多被开发,紧邻土窑的山坡上已种满茶树。烧炭已经变得无处可烧了。清明节过后,全村里仅剩下何光元的一个土窑还在烧炭。烧了几十年炭的他也许到了退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