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古代的仙人们都生有羽毛?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无名小卒
级别: 普通人

多谢发贴的人[1693]

 古代的仙人们都生有羽毛?

0
古代仙人們都生有羽毛 ? 7:P+S%ZL  
3?Tk[m1b  
古代的數字卦 sF!nSr  
Q3P*&6wA  
  方仙道一名最早見于《史記·封禪書》: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都是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戰國時,燕齊一帶的方士將其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的陰陽五行說揉合起來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企圖長生求仙。其所謂“方”指不死的神方,所謂“仙”指長生不死的神仙。 d"~-D;  
sUTfY|<7|  
  神仙思想,由來已有,春秋戰國時逐漸形成了以追求神仙不死為目的的方士集團,他們以神仙方術活躍于社會上並滲透到貴族上層,以此作為謀生手段。齊威、宣王時,鄒衍之徒論說陰陽五行,為方士所吸收,成為學術上雖差,但在神仙術上頗有幾下的神仙家,迎合統治者畏死的心理,大力宣傳神仙長生。 @p$$BUb  
m |%ly  
  從戰國中后期到漢武帝時,神仙家與帝王相與鼓動,掀起中國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藥的事件。齊威、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之藥,其規模越來越大,但都毫無結果。故方仙道的興盛期為戰國后期到漢武帝時,其代表人物有宋毋忌、正伯僑、徐福、盧生、李少君、李少翁、欒大、公孫卿等。 A .>L>uR  
s:f%=4-7  
  史書在記載秦漢之際尋訪“仙人”的活動時並未提及“仙人”的形象。但《史記·孝武本紀》載:“公孫卿候神河南,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若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漢武帝加封欒大的儀式是“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將軍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凡此都可以證明在漢武帝的時代人們心目中的“仙人”形象與鳥或羽存在著聯系。 ;lU]ilYv  
(n {,R  
  《山海經·海外南經》謂:“羽民國……,其為人長頭,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郭璞傳曰:“(羽民國人)能飛,不能遠,卵生,畫似仙人也。《啟筮》曰:‘羽民之狀,鳥喙赤目而白首’。”《博物志·外國》:“羽民國民,有翼,飛不遠。”雖然《山海經》的原圖我們今天已經看不到了,但從這兩條史料來看,其所畫羽民的形象是“鳥喙赤目”並生有翅膀,就是在人身上附加了若干鳥類的形體特征。郭璞稱羽民的“畫似仙人”,證明在郭璞生活的時代,社會上普遍流傳的對“仙人”形象的認識,也就是在人的形體上帶有某些鳥類的特征。《抱樸子》內篇第十一《仙藥》引《神農四經》曰:“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萬靈,體生毛羽,行廚立至。”也說明服藥成仙的特點在于從人的身體上長出羽毛和翅膀。現傳《山海經》羽民圖就是一個背后生有雙翅、滿體生毛、鳥嘴的人的形象。從郭璞(276-324)與葛洪(284-364)的生卒年代來看,公元三、四世紀中國人心目中的“仙人”形象還是有羽毛有翅膀的人。 n[tES6u  
5FQtlB9F  
  王充(27—約97)《論衡·無形》已提到:“圖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為翼,行于云,則年增矣,千歲不死,此虛圖也。”既然王充將此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加以批駁,說明公元一世紀時,這種“仙人”觀念在社會上已經相當流行。王充所見到的“虛圖”當是與《山海經》的羽民圖相似的“仙人圖”,參之前引《山海經·海外南經》郭璞注可證,類似的“仙人”圖自公元一世紀至公元四世紀始終在社會上流行。張衡(78-139)《西京賦》:“所好生毛羽”,屈原《遠游》曰:“仍羽人于丹丘兮。”東漢王逸注云:“人得道身生毛羽。” d%w#a3(  
仲長統(180-220)《仲長子昌言》云:“得道者生六翮之臂,長毛羽于腹,飛無階之蒼天,度無窮之世俗。”曹丕(187-226)樂府《折楊柳行》云:“西山一何高,高高殊無極,上有兩仙童,不飲亦不食。與我一丸藥,光耀有五色。服藥四五日,身輕生羽翼。輕舉乘浮云,倏忽行萬億。”恰能證明此“仙人”觀念從漢魏至東晉的沿襲。 4pG!m&4]ze  
%wk3&EC.  
  今傳世漢石刻,如武梁祠畫像,大將軍竇武墓門畫像,皆刻羽翼仙人游戲云中,也證明這種觀念在漢代已相當流行。以上述“仙人”形象流傳的過程,參照干寶《搜神記》卷一“淮南王安好道術”條所載《淮南操》“明明上天,照四海兮。知我好道,公來下兮。公將與余,生羽毛兮”,可知漢武帝時的“仙人”形象當與東漢以后人們的認識相同。 p8_ C Y[U  
r]lPXj(`  
  《抱樸子》內篇第十三《極言》云:“若令服食終日,則肉飛骨騰;導引改朔,則羽翮參差,則世間無不信道之民也。”說明在公元三、四世紀羽化飛升還是修道之士追求的目標之一,其所采用的方式不外是兩種,一是“服食”;一是“導引”。《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時,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號稱“能使物及不死”,開“服食”藥物以求羽化成仙之先河。李少君“常自謂七十,能使物卻老”,《集解》引瓚曰:“物,藥物也。”可證李少君提倡的是通過服食一定的藥物以求長生不老,也就是升仙。李少君還對漢武帝說:“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這一成仙過程包括祠灶、獲得藥物、以藥物煉出黃金、見蓬萊仙人、封禪、不死成仙等六個步驟。 % >}{SS  
\9 5O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盧生對秦始皇說:“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提到上述六個步驟中的第二與第四,可能秦代方士們編造的成仙過程比之漢武帝時代簡化一些,但大體是相同的。漢武帝“親祠灶”,李少君能提供藥物,所以漢武帝“事化丹砂諸藥齊(劑)為黃金矣”,也就是進行到第三個步驟,而后李少君就死了。欒大對漢武帝說:“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除了針對當時黃河決口問題困擾著漢武帝而以“河決可塞”為號召外,其所談的成仙途徑與李少君相同。但以藥物煉出黃金是方士們所無法解決的化學問題,在性急的皇帝的催促下,方士們省略了這一步驟而直接進入第四、第五兩個步驟,就是尋求蓬萊仙人與封禪。公孫卿對漢武帝說:“上封,則能仙登天矣。”積極鼓動漢武帝封禪。 { 2\.  
ON q=bI*  
  很明顯,漢武帝與秦始皇搜訪仙人的活動都是其修仙過程中的一步。漢武帝在封禪之后去世,這對上述成仙理論無疑是巨大的打擊,加上煉黃金、出海求仙人、封禪等步驟都不是普遍百姓所可企及的,為了使自己的說法在民間有生命力,方士們不得不對此說法進行簡化,其結果就是在成仙的過程中除去上述幾個步驟,最終形成東晉“服食”說通常所強調的獲取仙藥—服食、體生羽毛—飛升三個步驟。修仙方式的沿襲也可以證明秦至西漢的方術與魏晉神仙術的傳承關系,這從另一角度證明秦漢時的“仙人”觀念當與魏晉時代相同。
顶端 Posted: 2007-05-18 20:13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蓝调粤语 » 侦灵地带



Total 0.036691(s) query 5, Time now is:12-28 10:21, Gzip enabled 粤ICP备06028238号
Powered by v6.3.2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