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乞讨者流浪广州街头 乞讨收入高过低保户(图)
to|O]h2*U2 (2008-12-11 更新时间:07:12)
LD0x 4zm$m pW 2NrBq@w l#Ipo5= LkK%DY
9i;%(b{
N>/!e787OU F;kY5+a7~e 广州市救助站流动服务队的工作人员深夜巡逻送温暖。
y
U
=) g TMpV.iH '-N `u$3Y N^*%{[<5 “天冷了,你们怎么不回家呢?”每每看到蜷缩街头的流浪者,我们心中不禁生出如此疑问。流浪街头的人们如何求生?怎样度过寒冬?为何有家不想归?有一群人,最清楚答案,他们就是广州市救助站流动服务队的工作人员。每天,他们风尘仆仆地遍城搜寻那些需要救助的身影,而时常撞见的老脸孔,他们则称之为“老流”。
; $i{>mDT zogw1g&C 日前,记者跟随广州市救助站流动服务队的工作人员外出巡逻,与城市街头的流浪者面对面,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Nb`n3% wqk D 收集救助棉衣过冬够暖
ZUyG
}6)J @@-n/9>vs 时间:晚上9时
sf<S#;aYqn M ~zA 地点:中山一立交桥底
(y*7
gf NjrF":'Y 人物:凌老伯(77岁)
@n"7L2wY >-*rtiE 桥脚下,梁与梁的缝隙处,两块大纸皮“人”字形地架起来,“停一下。”服务队的老梁边招呼司机边从车后座扯出一件军绿色的棉衣,“这个阿伯年纪挺大的了,是个‘老流’。”老梁告诉记者。走近“人”字纸皮,听到断续的鼾声,老梁牵动其中一块纸皮,里间传出些动静,继而,露出一张须发灰白,污痕斑斑的老者的脸,他扬扬手,似乎是向来人打招呼。“冷不冷啊?”“还可以。”“吃饭了吗?”“嗯。”老伯侧身掀开身旁一个纸盒,里面塞着几件绿棉衣,“都是你们送来的,还有身上这两件。”
/Nt#|C> -GCC 这个老伯姓凌,今年77岁,河南人,7年前和老伴离婚之后一路南下,最终留在广州,将近3年了,“开始想打工,年纪大什么都做不了,现在捡破烂呗。”凌老伯说,他去过救助站,“因为那阵子病了,熬不住了。”但最终又跑了出来,因为“根本没打算回家。”
:PE{2* Hk
VnTC 年轻乞丐向救助人员吐口水
Tty_P, MKf|(6;~ 时间:傍晚7时15分
?x1sm"]p' 2Tec#eYe 地点:江湾桥底
Q,9"/@:c, bA!n; 人物:年轻男子
,R#pQ
4 8Wqh 8$ 傍晚7时,沿江路上江湾桥脚一带,行人不多,几个中年男子正在点算着跟前的一堆纸皮、泡沫之类的废品,似乎在讨价还价,其后,一个身穿破旧运动衣的男子点钱后离开,走了不到200米,在路边一个放有小卷被席的墙根处,蹲下来,在衣兜里翻出一根烟,抽了起来。老梁说,他也是个流浪者。
`<2k.aW4e8 =PYfk6j9 工作人员走到跟前,男子起先并不理会。“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老梁蹲下来问。“无啊(没有)。”“现在天气冻,不如去救助站。”“不去!你是做什么的?”男子吆喝出这句话。“我们是救助站的,来……”“呸!”老梁话音未完,男子向老梁猛吐口水,并“嗖”站起来开口大骂:“死开啦,再不走打你!”男子甚为嚣张,老梁等人只好匆忙离开。
6Ri+DPf: (H5nz': 路上,老梁等人对记者吐苦水,“流浪乞讨人员对救助站有很多误解。”以为流浪者进了救助站不但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且会遭到粗暴对待,最终将被强行送回原籍,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每和他们说一句话,做一个动作,都有规范要求,要讲礼貌要尊重他们。”
lR5[UKr e=Ko4Ao2y 最新调查 乞讨收入高过低保
<`rmQ`(}s zi
sf8x7^W 今年5月,广州市救助管理站与中山大学联手,对广州街头600多名流浪者及市民分别进行了问卷式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市约有4000多名流浪乞讨人员,他们以20~60岁的中青年男性为主,大致分为七类:因财被困型、工作无着型、年老残疾型、农闲挣钱型、工伤失业型、懒散厌工型及照顾家人型。他们当中在广州流浪行乞1年以上者占统计人数的六成以上,10年以上者占18%。而他们的行乞拾荒所得,通常在500元~1000元/月之间,超过了广州市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可以维持流浪者的基本生活,还略有节余。文/图 记者谭秋明
DA]<30w &W+lwEu v3PtiKS )O\w'|$G _N)/X|=~s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