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士兵的長劍,竟然是超科技產品
%Y-5L;MI ^AF~k#R |)*9B
N 然而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卻推翻此種「必然」的想法,反而顯示古代某些科技成就是當代所無法比擬的。
\7PC2IsT3 y>>)Yo&| 例如1994年3月1日,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正式開始挖掘。
,L=lg,lH^ tx7B?/5D 這是本世紀巨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7g>|e r
m 二號坑內已出土有銅矛、銅弩機、銅鏃、殘劍等,其中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公分,劍身上共有8個稜面。
)kEH}P& x~QZV
L=: 考古學家用游標卡尺測量,發現這8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結構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1hY%ZsjC Bn{i+8I 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
sSy!mtS K=1prv2 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 +" muMd9\p 事實上,關於鉻鹽氧化處理的方法,絕不是秦始皇時代的發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幾年前,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劍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踐自用劍」躍入眼簾。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中國,但是,更加轟動的消息卻來自對古劍的科學研究報告。
O>"T* 0TaN# 最先引起研究人員注意的是: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為什麼沒有生銹呢?
12@Ge] 4rLc]
> 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在於劍身上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
`ES+$ O> T3NH8nH9"z 大家知道,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巖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
&N
X7 w>e+UW25Y 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攝氏4000度。
[]G@l. ]W @E4ya$A)F 因此我們思考:為何越王勾踐時期就有了我們無法想像的科技水准?
22/"0=2g O%f{\F
r 也許古代早已有更多的科技工藝是現代比不上的,的確,又有新的事例發現了,在 考古人員清理秦皇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公斤的陶俑壓 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蹟出現了:那又窄 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
.I0M'L~!/L biG :Xn 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狀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裡。
@<3kj
R?j n_(f"Uv 「形狀記憶合金」目前用途很廣, 可有沒有想過,本世紀80年代的科技文明,竟然會出現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
AC*SmQ\>! sI6I5 秦始皇的士兵手裡揮舞的長劍,竟然是現代科技尚未發明的傑作?
_jb&=f8 E/<n"'0ek \]0#jI/: Y
[ 此贴被无名小卒在2008-01-23 00:4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