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宫外景
_x!/40^G |6Iw\YU >oEFuwE 脱胎摩尼祖师像
XJS^{=/ juM~X5b \sW>Y#9] 百年历史的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图
F<2gM#jLB k#mL4$]V5N V!+< 海峡都市报10月29日报道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我明教。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便是金庸笔下豪杰云集的中土明教(摩尼教)的宗旨。
QOJ5 QT1oU P#* 尽管明教风云一时,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它夺取政权,并采用“明”定国号,但是随后又担心明教威胁他的统治,又开始灭教。现在,明教已彻底消亡,只剩下史学家苦苦研究其遗留的痕迹。
}J\7IsM& u^VQwu6?G
昨天,记者了解到,在申报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有一座庙宇非常不一样,它是明教在福州留下的重要史迹。最近经专家学者考证,确定为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晋江摩尼草庵外,全省乃至全国罕见的又一摩尼教重要遗址。
%,Y^Tp >%t5j?p 现场:明教遗址藏身闹市区
'q8:1i9\[ mwz!7Q 记者打听到它在台江区宁化街道浦西路一带,不由要去探探。
UK@hnQU8` r>"l:GZ 从西二环拐到工业路,沿着宁化路往南走到浦西路,过浦西桥往东约100米,一座门对着内河的小庙,大门上写着“明教文佛祖殿”。
]`h@[fYge j \ #y 进入大殿,只见左厢供临水夫人陈靖姑,右厢供华光大帝马天君,中堂中间供明教文佛和度师真人,中堂前挂着两幅楹联,分别为:“朝奉日乾坤正气,夕拜月天地光华”,“悟彻灵机群沾法雨,参来妙谛普荫慈云”。
"zFTPL" />PH{ l 这个庙的现在名称也叫“浦西福寿宫”,负责教务的高贞雄老先生介绍了“明教文佛祖殿”的来历。他说,楹联中明显体现了明教(摩尼教)“朝拜日,夕拜月”,以及糅合佛教思想的宗教特征。
w>RwEU+w=@ iy_3#x5> 高贞雄还向记者介绍了庙里一些与明教相关的实物。其中一个是清乾隆年间铸铁元宝炉,上有浮雕铭文“度师真人,明教文佛,清乾隆庚戌年……”
a][T
b0Ox 4QNwu7TeR 此外,庙里还保存着一尊清代脱胎工艺制造的明教文佛像,这是信徒在清末按已毁坏的塑像原貌重塑,外貌特征与晋江草庵摩尼佛的石雕壁像极为相似,按当地的信徒说法是孩子脸大人身,同时脸部特征还有异域特征。
QNj6ETB
-d Wp^
|= 而现在庙里保存下来清代绘制的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图挂轴,又是一实物证明,它虽然因年久纸质残褪严重,但经裱褙原样修复后,仍可清晰地看出全貌,图中主供神像同样为明教文佛、度师真人,并在悬挂的两个灯笼上分别写着明教文佛、度师真人字样。
l]IQjjJ` kCoEdQ_ 福州市文物局原局长曾意丹指出,这是实物足以证明福寿宫就是明教的遗址,对于研究当年明教在福州的状况有重要的价值。
_XI,z0( -b
)~ 小时候听曾祖父述说白衣拜祭
b|@f!lA 7~D5Gy 记者在史料中找到有关明教传入福州的记载,明代何乔远《闽·方域志》记载:唐会昌年间,有一位明教僧侣———呼禄法师避难入闽。先到福清,又到福州传教,秘密收徒。
=}SC .E\ i^}DIx{ 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是仍点出了明教传入福州的年代。高贞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了他的曾祖父对他说过,自己儿时就是在庙里玩耍度过的,对一件事情记忆特别深刻。以前每到祭拜的时候,信徒都穿着白色长袍,吃素食。这和福州当地风俗是不相同的。
6WLq>Jo 2>Kn'p 在《倚天屠龙记》小说里面,明教教徒爱穿白衣。明代何乔元《闽书》载:“其教曰明,衣尚白,朝拜日,夕拜月。”这些都给印证浦西福寿宫与明教的渊源之源。
:+fW#: lOIf4 高贞雄认为,福寿宫周边,在解放前还是一片田野,叫做乌山脚下南门外十八洋浦西村。祖先都是农民,在封建社会是受压迫的地层,信奉明教是很自然的,“崇尚光明,反对黑暗”。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