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士兵的長劍,竟然是超科技產品
4M;S&LA PiLLUyQx ppu<k N 然而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卻推翻此種「必然」的想法,反而顯示古代某些科技成就是當代所無法比擬的。
N6v*X+4JH UMH~Q`" 例如1994年3月1日,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正式開始挖掘。
qnzNJ_ `R o3`0x9{ 這是本世紀巨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9y*(SDF {JM3drnw 二號坑內已出土有銅矛、銅弩機、銅鏃、殘劍等,其中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公分,劍身上共有8個稜面。
F#
o{/u?T _k5$.f:Yj< 考古學家用游標卡尺測量,發現這8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結構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0n^! Q;@w\_OR 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
~]BR(n Up>,~bs] 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l3hMK iHWt;] 事實上,關於鉻鹽氧化處理的方法,絕不是秦始皇時代的發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幾年前,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劍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踐自用劍」躍入眼簾。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中國,但是,更加轟動的消息卻來自對古劍的科學研究報告。
akQb%Wq T{
lm
z<g 最先引起研究人員注意的是: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為什麼沒有生銹呢?
nTsPX Tat p+2uK|T9 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在於劍身上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
Y
'y$k 4VzSqb
大家知道,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巖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
s%?<:9 7>gW2m 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攝氏4000度。
Si|8xq$E; ktv{-WG2_ 因此我們思考:為何越王勾踐時期就有了我們無法想像的科技水准?
O>ZJOKe XV!UeBq 也許古代早已有更多的科技工藝是現代比不上的,的確,又有新的事例發現了,在 考古人員清理秦皇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公斤的陶俑壓 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蹟出現了:那又窄 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
UHDcheeRD +PO& z!F 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狀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裡。
eh*F/Gu Kt_HJ! 「形狀記憶合金」目前用途很廣, 可有沒有想過,本世紀80年代的科技文明,竟然會出現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
l4OPzNc' )Y?E$=M+B 秦始皇的士兵手裡揮舞的長劍,竟然是現代科技尚未發明的傑作?
C|rl",& l> >BeZ vw` '9~ Y
[ 此贴被无名小卒在2008-01-23 00:43重新编辑 ]